苏颂低头仔细看了一会,道:“铁片上面红红的应是铜粉。 葛洪《抱朴子》云,以曾青涂铁,‘铁赤色如铜’,当指此事。 不过只是薄薄一层,里面的铁依然是铁。” 杜中宵道:“不错,铜只是外面一层而已,刮取下来,里面的铁依然是铁。 不过,如果铜覆盖了铁片,便就取出刮下铜粉,再把铁片放进去,积少成多,岂不是可以用铁炼铜。 我今日就是试一试,若是此法可行,冶铜就容易了许多。” “铁贱铜贵,此法若真是可行,倒也不失为炼铜的好办法。” 这就是湿法炼铜,化学课必讲的,是中国冶铜技术的巨大进步。 苏颂熟读杂书,对这种现象并不陌生,并不觉得多么神奇。 不过这个时代,湿法炼铜还没有应用,也没有人向这个方向去想。 此时天下最大的铜矿在饶州德兴县,那里多雨,矿石溶于水中,就成了硫酸铜溶液,其实就是胆矾溶液。 杜中宵用胆矾溶液代替,基本可以模拟那里的情形。 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,发生置换反应,可以置换出铜金属。 此法虽然废铁,但常温就可进行,既省了火法炼铜的燃料,也大改善了生产环境,成本低了许多。 前些日子北边山中发现铁矿,勾起了杜中宵对化学的兴趣,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。 此法只要知道原理,理解不难,而且操作容易。 这里试得成熟了,可以上报朝廷,作为自己的一个政绩。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因这一个小发明,自己得到一次升迁机会。 升官不易,多条路子总是好的。 第章草棉 严寒终于过去,春天来了。 方城山上山花盛开,一片绚烂,路两边桃红柳绿,格外好看。 陶十七骑在马上,神采飞扬。 身边的杨大郎也是满脸喜色,看四周的风景。 相州来的冶铁行家,在方城山查探了些日子,确认杨大郎找到的是罕见大矿,而且矿石品位高,好冶炬,甚是难得。 陶十七在叶县周围找到了好几个大煤矿,各采了一些煤,分门别类,带了回来。 随着春耕结束,杜中宵不像前些日子那样忙了,心思慢慢转到工商业上来。 如果只是满足于开垦田地种粮食,杜中宵不用花费这么多心思,慢慢修整农田就是。 不过在杜中宵眼里,仅仅吃饱是不够的,还要让治下的人手中有钱用,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。 随着汴河上车船越来越多,纤夫还在逐步裁减,向京西路这里迁移。 最近的唐、汝、蔡三州,年底之前接收的人口就会饱和,转过年来,营田就要转到邓州、襄州为中心。 那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,还要优于唐州这一带。 唐州这里积累的营田经验,对后续垦田非常重要。 营田务旁边的一块地里,杜中宵和苏颂一起,仔细查看地里出苗的情况。 看着地里冒出的绿芽,苏颂道:“这就是草棉?听说闽越一带产木棉,西域产草棉,织出来的布轻柔无双,还要胜过丝绸,价比金银,没想到是这个样子。 不过我自小长在福建路,却没见过木棉。” 杜中宵道:“物以稀为贵,真正种棉花的地方,棉布其实不贵,怎么可能比过丝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