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严河表演,除非是某些特定的角色和戏份,否则,他的审美和追求,不是在一个大的跨度里去做范围性的调整,而是在一个大而泛之的日常公约数上,去做瞬间的陌生。 就像每个人——不是演员的普通人,在日常生活里,也一定有那种让周围人感觉极为陌生的瞬间。 严河追求的就是这个。 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,严河就明白了,刘毕戈说他的表演为什么要到剪辑室里才能现,质量不过关。 因为他“大而泛之” 的那些都肯定没有问题,可是,刘毕戈在镜头里,再也找不到那些仿佛要把银幕凝聚成永恒的瞬间了。 那样的瞬间,是严河一次次地千锤百炼之后,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。 对严河来说,一旦可遇可求的,都是技术,是演技,甚至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的演技,但一定不是艺术。 因为艺术是无法复制。 严河是这种类型的演员。 就像《甜蜜蜜》里那个被人广为称道的结尾,张曼玉的那一抹笑、那一滴泪。 她自己都无法复制。 演员有很多类,好演员也一样,但顶级的演员,一定是有某种“独一无二” 在的。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当然,不同的好演员,之于好的表演,其实就是殊途同归。 关键是,要找到属于自己抵达好表演的那条路。 严河很幸运,很早就找到了。 - 温生明亲眼看着严河在这部戏里,旁若无人地走进了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走到过的境界。 他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。 他一直觉得,表演当然需要天赋,有的演员,十几岁就能拿出名留青史的表演。 但是,要站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评价一个演员,一定要看他漫长的职业生涯形成了什么样的表演审美。 温生明一直是这样认为的。 所以,拿过一两次影帝也好,天赋异禀,备受称赞也好,那都是流星。 真正被他尊重的演员,是“闻道” 的演员。 他自己在践行这样的理念,也以此看其他的演员。 严河自己不说,但是温生明却很清楚,严河是那种天赋已经达到了某种可怕的高度、还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理性,去突破表演的寻常之好,去抵达一种未曾有过的瞬间永恒。 每天早上,严河都会如约来跟他吃早饭。 他们两个人吃早饭的时候,也几乎不讨论剧组之外的私事。 但他们会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国外的电影,聊国外的演员。 聊,就势必会聊到,大家的表演观,在他们心中,什么样的演员是好演员—— 这个答案,就意味着各自的表演审美。 他们不会有争执,更不会有争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