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松 一、炸雷 我与王晋康相识已久。 我们之间交流并不多,应该都属于比较沉静的人,但他给人的内在感觉,却有雷霆万钧之势。 他与刘慈欣是中国科幻的两颗“大雷” 。 我经常想,是这两位河南人,震撼并辉耀了当今中国的科幻天空,把郑文光、童恩正、叶永烈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了下来。 这其实挺奇妙的,因为我最佩服的两个当代主流文学作家——阎连科和刘震云——也是河南人,他们二位的作品也透着一股子“幻气” 。 王晋康的出现是一个奇迹,也是一个代表,或一个象征。 1993年第五届银河奖,王晋康的处女作《亚当回归》获得一等奖,他因此一举成名。 而这也标志着中国科幻的回归。 我一直认为,1993年是中国科幻划时代的一个年头。 那是整个新生代集体登场的一年,扭转了1983年后中国科幻的衰败。 1991年,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在成都召开,科幻重新积聚力量,然后在1993年猛烈爆发。 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,在这一年里都出现了。 而这里面,王晋康一直是中流砥柱,他的光芒闪耀到今天而不减色。 在第二十五届银河奖颁奖典礼上,他凭《逃出母宇宙》获得“最佳长篇小说奖” ,拿走十万元奖金。 同年,他还以长篇小说《古蜀》获得首届“大白鲸世界杯” 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的特等奖,拿走十五万元奖金。 而在此前,2012年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上,他的《与吾同在》获得“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” 金奖,同时还获得第二十三届银河奖特别奖。 更早前,在2011年11月12日的第二届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上,王晋康与刘慈欣一起,双获“最佳科幻作家” 金奖。 现在这部力作《天父地母》又出版了,同样令人惊叹。 《科幻世界》副总编姚海军说,王晋康的出现,让科幻的天空出现了炸响。 曾几何时,科幻不像这样,发展很吃力。 说不清,是《科幻世界》推出了王晋康,还是王晋康成就了《科幻世界》。 他对中国科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 王晋康今年六十八岁了,他的创作力实在是让人惊叹。 据香港科幻研究者三丰整理,截至2014年,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,王晋康一共出版了二十部长篇小说(包括小长篇)、八十多篇中短篇小说,超过五百万字;总计获得了二十七个大奖。 这样的成就,放在当代中国科幻文坛,无人能比。 二、雁哨 长篇小说《天父地母》是《逃出母宇宙》的第二部。 相信看过第一部的读者,已经感到很震惊了。 刘慈欣为《逃出母宇宙》作序,称小说多层面、多角度地表现了人类对于灾难的逐步认知过程,真相一步步揭开,曲折莫测,峰回路转,在巨大的绝望中透出希望的曙光,然后又迎来更大的绝望,走到最后悲壮的结局。 《天父地母》继续描述末日灾难的极端体验。